注意! 別讓Digital Footprint 不知不覺推你入坑
妳/你 google 過自己嗎?
在現在這樣人與人的連結關係資訊爆炸的時代,有辦法確定有關自己資料都正確無誤嗎?
Digital Footprint.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作過事必有紀錄。
(以上情況不代表學術和私人研究單位也是相同)
在每年重新更新/除錯自己Digital FootPrint時,總是會對以上那點有所感慨。
自己的頁面資料是代表一個人的門面,若是有缺誤,當下會視輕重緩急在一天至一季內修正。
但若是碰巧看到他人的門面裡,有關自己的資料出現缺漏錯誤且整整晾了三年以上呢?
有感而發的是近期就有兩個實例:
1. 朋友服務單位的小助理,更新老闆網頁資料兩三次還能亂糟糟,讓友人為了”罵不得,教兩三次還學不會,但也不能手把手幫她作複製貼上的動作。這事都拖了超過一周了…”一事煩得七竅生煙。老闆頁面資料想當然爾,在這段期間都是有缺漏錯誤的。
2. 前陣子從海外A學者的網頁資料連結到某位B學者的網頁,出現誤把馮京當馬涼的情況。在A學者的網頁內,B學者頓時因校名英文縮寫一字之差,換位成了在五年五百億大學內服務。
其實對比朋友單位內的情況是連”有”都達不到,更何況是”好”;A學者的網頁至少”有” B學者有效的連結可以確認,相當容易就能理解那一字之差是不熟悉國外學校縮寫的誤會而非其他。但若是沒有連結也較難查證的資料,可能就會引發不必要的誤會了。越是繁忙的人就越難注意到這些門面小細節吧? 也許在某個地方我的名字和資歷也會因為人為的原因,在某些公開的網頁資料庫裡升升降降若隱若現也不一定?
是說在和A學者開啟書信往返沒多久,該學者網頁就自動幫Alumni資訊勘了誤,也將刷新時程大方標記於該網頁下方,實在讓我為該研究室高效的一絲不苟感到折服。
只可惜了和該位學者研究領域差太多….
華人文化裡很多事情不愛明著講,會用一些方式掩飾或是暗示。但總大多時單純只是維護者太忙所造成的美麗/可怕的誤會。也許應該在digital footprint 資料和履歷會被大量查詢的旺季來臨前,好好整頓一番或請專人幫忙校對盡量降低錯誤率,才能讓自己的門面和內涵維持一樣的專業。
當然,若哪一天那個階段的友人發現我不是你認識的我,那一定、絕對是哪邊出了誤會….和我小時候特愛低調做事、默默幫人以及不愛說嘴這事絕對沒啥太大的關係!!!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