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為什麼聰明人常失敗(摘自:活用智慧: 超越IQ的心智訓練)

取自:活用智慧: 超越IQ的心智訓練
2005年工研院借了這本書,看完後…我自己key的= =…(我自己都忘記了)
很棒的分類,不愧是大師之作。
回顧起當時候正在努力掙扎的我…和2007年底的現在相比,我可以很高興的對當年的我說,

“看,我已經證明自己做到了呢..這餘興真有趣!!”

第九章 為什麼聰明人常失敗

不要忘記,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關係的不是我們的智慧程度,而是運用智慧所創造出的成就。瞭解與增進智慧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在生活上全面實現我們智慧的潛能。

 

每一個人都有失敗的時候,的確,假如我們從來沒有失敗,大概什麼也不可能學到。所謂智慧其實不是從來不犯錯,而是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不會一犯再犯。我們可以原諒一個聰明的人犯錯,但是不能原諒他一再犯相同的錯誤。

我們都認得一些聰明的人,一再地犯錯,一再地失敗,就好像他們的聰明智慧一碰到真實世界的問題時就變得束手無策了。很顯然的,光是聰明不足在這個世界上成功,不管他的知識有多豐富。有些人天生就絕頂聰明,有些出生在最好的環境中,也有些人讀了這本書,作了練習題,但還是一輩子不停的犯錯。除非能繞過或克服這個阻礙,否則聰明智慧對他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

本章討論二十個即使是最聰明的人都可能絆倒的阻礙。就大部分來講,這些阻礙其實不是智慧方面的,但假如控制得了這些問題,他們就可以全心發展智慧了。在閱讀這二十個阻礙時,你會越來越明瞭,為什麼一般的智力測驗只能預測到真實世界表現的一小部分而已。

 

1.缺少動機

 

不管才能多棒,沒有動機去用它也是枉然。在很多的情況(可以說絕大多數的情況)動機至少與智慧能力一樣的重要。動機這麼重要的原因是在很多特定的環境裡——比如說教室——每個人的智慧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可以變動的幅度很小,但是動機的差異就很大了。因此動機就變成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對有些人來說,動機是來自外界:同儕的認可,別人的贊同,金錢的滿足,等等;對另外的人來說,動機是來自內心的,自己從工作的盡善盡美中得到滿足。大部分的人是內、外動機都有,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不管動機的來源是內在還是外在,對智慧的表現和成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就整體來說,內在的動機比外在的動機好一些,因為外在的報酬獲回饋減少,動機就會很快的隨之消失。以內在動機為驅力的人比較耐久,他的動機不會隨著外界報酬的起伏而波動。

 

2.不能有效的控制衝動

 

人一生中總會一時衝動做了什麼事,但是衝動的行為通常會有一個遺憾的結果。瑟斯東(1924)在他早期的書中曾經宣稱,一個有智慧的人最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在他控制衝動反應的能力。許多年後,一位比較心理學家史坦豪斯(1974)在沒有讀過瑟斯東著作的情況下,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習慣性的衝動行為會阻礙智慧的最佳表現,因為它阻止人們把全部的智慧資源運用到應付問題上。雖然永無止境的反思是不好的,但是人們不應該在想到第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就立刻去作,不再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給予時間,比較優良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會出現。

 

3.缺少毅力

 

有很多人雖然很聰明,但是太容易放棄。假如事情有一點不如意,或是一開始沒有成功,他們就放棄了,因而失去可能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完成一件事的機會。另一個極端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棄,即使做不下去還硬撐著不肯放手。他們在已經看出來這個方法不可能解決問題之後,仍然堅持不願放棄。有的時候是他們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但還是一直作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每一次修改一點參數而已。這個現象在學術界常可以看到。一個學者做了一個重要的研究,很可能是他的博士論文;然後,終其一生,他都在研究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修正一些參數,把一些原來實驗的小毛病去掉而已。我們會期待一個學者一直往前進,繼續開拓新天地,至少也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但是這位學者繼續去做大多數人認為是相同的研究,而且樂此不疲。就學術上的貢獻來說,這位學者老早就沒有貢獻了。這種『堅持力』在其它方面也很常見。每個人都認得某些人在求愛被拒以後,仍然一再的追求,完全不理會對方的冷淡、拒絕。這些人似乎無法從一個沒有希望的泥沼中自拔。這種堅持會在所有其它的人都看出沒有希望,甚至當事人也看出不會有後果時,仍然繼續進行。

 

4.用了錯誤的能力

 

許多人在人生的途中會突然發現自己走錯路,入錯行。就好像工作需要某一種能力而他自己是用另一種能力在做它。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種現象在唸書的時候或老年的時候都可能發生。有人已經進入法學院,才發現他可能到學術界發展會更好;或者有人進了醫學院才發現他真正的才能在經商。他們都發現自己有很強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不是目前所做的工作需要的。在這種時候,比較聰明的作法是改行,選擇你最有興趣、最適合你能力的行業。

 

5.無法將思想付諸行動

 

有些人非常會出點子,似乎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甚至行有餘力可以管道別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把這些點子付諸實行。以心理學家嘉瑟瑞的話來說,這些人是被他們的思考所掩埋,不管他們的想法有多好,都沒有辦法落實。要能充分發揮智慧,我們不但要有好的主意,還要能夠落實這個想法。我們也都任的某些朋友總是無法把他們人生的重大決定落實,比如說,決定要結婚,但是不能決定日期,或是應該要行動時卻是癱瘓不能動。不管他們的智慧程度如何,有這個毛病,任何智慧都幫不上忙。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個毛病,碰到問題時左思右想,花太多時間去想,等到全盤想完時,事情已經不可收拾了。

 

6.缺少對成果的關注

 

有些人非常關心事情處理的過程,但是不太關心最終的結果。然而結果才是被評估的東西,不管在學校或出社會,在人生的旅途上,別人都是以我們的成果來評量我們的成就。我曾經有研究生能夠做出非常漂亮的實驗,可以對這個領域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但是當他們把研究寫成論文投稿發表時,卻寫出二、三流的論文。他們對研究的過程有興趣,然而一旦結果揭曉,他們就失去興趣,不想好好的把實驗結果寫論文,把過程變成最終的成果交出來。因此他們的貢獻就無法像原來座實驗室那麼大,他們智慧的能力也就無法全部顯現出來了。

 

7.無法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

 

對一個有始無終的人最準確的預測就是:不管開始做的是什麼事,他們都不會做完。或許他們不敢完成的原因是害怕不知道做完這個以後下面該做什麼;或許他們不敢完成的原因是害怕不知道做完這個以後下面該做什麼;或許他們太投入在細節中,無法前進。這些人的生活常常是所謂的Zeno的兩難,即一個人想從AB,為了走過這個距離,他必須先走一半的距離,要走完剩下的一半,他又要先走剩下的一半的一半,剩下原來距離的1/4尚未走完,要走完這1/4,他必須先走一半再剩下1/81/16,這個人一輩子是在走剩下的1/2,永遠到達不了終點。在真實生活的情境中,有些人也是永遠無法走到終點。

 

8.無法開頭

 

與前述相反,這種人是無法或不願意去開始一個新的方案,他們永遠在決定要做什麼。通常這種無法開頭的毛病是由於他們害怕被套牢,害怕給承諾,怕以後脫不了身,所以不願開始。比如郭,我們看到學生不能決定論文的題目,也些學生因此沒有拿到學位,而虛度許多光陰,做一個論文當然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學生就是沒辦法對某一個題目做出這種承諾。許多人在個人的親密關係上也有這個問題,他們永遠沒辦法邁出普通朋友之外的第二步,因為他們害怕走得太親密就會被套牢,最後就得步上婚姻之路,而他們沒有辦法下這個承諾,所以終其一生,都是一連串的表面關係,不能開始一個比較有實質有內涵的關係,害怕這種關係會有到製作承諾的風線。

 

9.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好像很小就開始了,我在兒子身上就看到它的影子。他很有能力,但是很多時候他不願去做,因為害怕失敗。他很有能力,但是很多時候他不願去做,因為害怕失敗。很多人未能展現天賦的潛能,也是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在大學裡不敢修重頭課,因為害怕自己會讀不好,結果雖然成績單都是A,但是出社會後,這些課對他沒都沒有用,因為他們沒有去修那些困難但是應該學會的科目。這些人成為律師、醫生、科學家或企業家之後,仍然沒有辦法去作一些對他們事業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這些事不會做得很好。很多時候,他們甚至不敢進入自己想要的領域,因為害怕自己不會成功。有些人不敢繼續一個親密關係不是因為這個關係會走向什麼路,而是害怕這個路本身。

 

在有些情況下,害怕失敗是正確的。假如失敗的代價很高昂,害怕失敗是個適應的反應。例如,整個阻止核子武器發展的概念就是在於害怕失敗—-這個理論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發動核子戰爭,因為害怕核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所以不敢冒這個風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冒風險,不能或不願冒風險就會失去機會,而機會是稍縱即逝,
有的時候失去這一次就永遠沒有第二次了。

 

10.拖延

 

拖延似乎是一個全世界人都有的普遍生活現象,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把『今日事拖到明日畢』的毛病,雖然古人一直教導我們今日是今日畢,有時自己也知道這是現在非做不可的事,但是仍然能拖就拖,拖不過去才做。因此,拖延只有在變成習慣後才成為問題。許多學生都有這個毛病,專找小問題作,但不去碰那個主要的問題。他們每天都有讀書,也把該做的事做完,就是不願開始面對那個對他們事業發展很重要的大問題。在事業上和生活上,我們很容易現在每天生活的細節中而迷失原訂的大目標,這些小問題可能可以帶給我們短期的成功,但是長遠看來是失敗的。所以有拖延習慣的人常常得強迫自己去作大的方案,因為沒有壓力這些人是不會動的,這個壓力可以來自他內心或外界的施壓。

 

11.錯誤的歸因

 

也就是怪罪別人和替人頂罪。有些人認為他自己不會犯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過失也要找別人頂罪;另外一種人則是把什麼都怪罪到自己頭上,不管是不是他的錯。這種錯誤的歸因足以嚴重的阻礙一個人事業的發展。例如曾經有一個研究生跟著我做研究,她非常的能幹,非常會做實驗,係上每一位教授都認為他前途無量,但是她有一個毛病:什麼地方出錯她都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到最後,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沒有一樣是對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好退學。另外一個研究生則正好相反,唸書過程中任何的不順利,她都有辦法怪罪到別人頭上,雖然每一個人都很清楚她事情沒有做完是因為不夠努力,但她總找得出很多藉口,宣稱是別人的錯使得她無法如期完成。事情發生了,我們是應該要檢討過失責任,但是錯誤的歸因卻會把自我改進的大門關上,使我們無法盡情發展潛能。

 

12.過度的自怨自艾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自怨自艾過,在遇到挫折時很難不這麼做,但是不停的自怨自艾,就是個不適應的行為了。我曾經有一個研究生,初進來時基礎知識不夠紮實,與別的同學比起來程度差了一截,所以一直自怨自艾;在那個時候,別人也很同情他。但是過一陣子後,別人開始對他的自憐感到不耐、厭煩、甚至生氣,因為別人可以同情他根基不好,但認為他應該努力迎頭趕上,他再自怨自艾別人就不耐煩聽了。這種自怨自艾變成惡性循環,他越自憐,別人越不願和他在一起,他就自憐得更厲害;到最後,他花絕大部分的時間在自怨自艾,而不是把功課追趕上來。自怨自艾於事無補,反而會把原來可以幫助你的人嚇跑。

 

13.過度依賴

 

在工作上,人們都期待我們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可以自主的完成某項工作,但是家庭生活的訓練在這一方面往往不足,很多學生似乎沒有學到這一點,常常期待別人替他做或站在旁邊指導他做,假如沒有別人的幫忙,他們就完全不知到該怎麼辦,結果是他們常常去找比較不需要負責任的工作。其實一個人根本不應該期待別人來替你作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要做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做,或是別人做但是你負責任;不要期待別人替你負責任。

 

14.在個人的困境中打滾

 

每個人都有私人的困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人一生坎坷,有些人一輩子都沒吃過什麼苦。在你的人生中,一定會有一些歡樂,一些憂愁,重點是如何使歡樂和憂愁都在合理的限度之內,有些人讓他私人的問題嚴重的干擾公事,有些人則可以走進辦公室就把私事拋一邊。生活上的重大事故一定會影響你的工作,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會干擾你。對付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這個事實,知道這是逃不掉的,然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在私人問題打滾太久,把你和你的工作都拖下水。有的時候,工作反而變成一個逃避私人困難的最佳避難所,但是不去面對它是錯誤的;當然,讓你自己被它淹沒則是更大的錯誤。

 

15.缺少專注力

 

有些人非常的聰明,但是做什麼事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很快的,別的事又分了他的心。他們的注意力廣度很窄,很容易分心,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一事無成。就某個程度來說,分心其實就是沒有自制力,假如你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那麼應該重新安排工作環境,使它的干擾性降至最低。事實上,你應該去創造一個可以專心工作的環境,不然將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

 

16.一次做太多

 

有這種傾向的人需要明瞭自己的缺點,使自己專心做一件事就好。有這個毛病的人常覺得自己一天忙到晚,但是一事無成,因為他東做一點、西做一點,一直都在做,但是一件事也沒做完。假如你手邊同時有好幾個專案,你應該安排優先順序,以便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每一件事。

 

另一種人則是一心不能二用,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這
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只要他能循序而進,不要遺漏命運帶給他的機會倒也無妨;但是一次只能注意一點東西很容易錯過機會,失去良機,而減低成就。重點在於如何分派你的注意力,依你自己的分配充分展露能力。請注意,每一次不要做超過你能力的事就好了。

 

17.不能夠延宕滿足

 

前面提過有人不能去開始大的計畫,老是在小問題上打轉,有些人則是不能延宕滿足,他們從做完小事情中得到滿足而錯失得到大回饋、大滿足的機會,有很多科學家、學者不去作對他事業很重要的大計劃而一直去寫一些短的論文,不去寫書,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延宕做完一個大的計畫後的那種滿足感。重大的學術研究常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成就感要好幾年後才會的到。如果沒有能力去延宕這種成就感,你會發現自己失去大的、重要的成就的機會。

 

18.不願或不能見微知著

 

我有好幾位學生都非常聰明,但學術上的發展卻不大,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見微知著;太注重小節,看不出整體的輪廓,他們被細節所吸引,忘記抬起頭來看一下這些細節是從哪裡來的,可以說是見樹不見林。當然,細節不是不重要,在某些時間、地點,細節就很重要。在設計電腦、太空艙或汽車時,即是是一根螺絲定都可能引發功能失常;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時候是應該要把握住大方向。對學生來說,尤其容易被每天的上課、下課、唸書、考試所縈繞,忘記了為什麼而讀書。假如這個事實確實發生在你身上,請特意的留出一段時間來思考大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專心思考你現在作的這些事情的意義,以及你希望這些事會引導你到什麼地方去。沒有這種思考,你將發現不但會失去原本目標的大方向,同時搞不清現在做的事如何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

 

19.缺乏批判性的分析思考與創造性的綜合思考之間的平衡

 

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需要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考,有時候需要創造性及綜合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應用哪一種思考。很多學生似乎總是判斷不準,他們抱怨老師不欣賞他們的創造力,但那是一個客觀的選擇題測驗,根本不是發揮創造力的地方,或是他們抱怨老師不給他們高分,看不出他的報告是多麼的有組織(但了無新意)。雖然這些學生都有很好的分析和綜合能力,但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能力。所以學會辨識什麼時候是應用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標準化的選擇題測驗不是發表你創造力的地方,除非它是專門設計來評量創造力的。從另一方面說,研究計畫是一個表現你創造力最好的地方,因此,你不但需要有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同時也要知道何時用它。

 

20.太自信或沒有自信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很多的自信才能平安的度過一生,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自信支撐,我們可能就無法面對大大小小的挫折了。缺乏自信會使你把明明可以做好的事做壞,因為不斷的自我懷疑會變成惡兆的自我實現。自信對成功來說是太重要了。假如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怎能期待別人對你有信心呢?

但在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也不可以有太多的自信心。很多學生也是因為太過自信而失敗,太過自信的人不會承認錯誤,所以就不會有改進。

 

太多或太少的自信在求職面試時尤其有殺傷力,沒有自信的應徵者無法引發人家雇用他的信心,他的缺乏信心會傳染給雇主,使他也對應徵者沒有信心了。太多的信心會令人很討厭,使人想反擊、反駁或反唇相譏,告訴他回去照照鏡子,他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偉大。所以如何保持平衡點非常重要,不卑不亢才會贏的人家的好感。

 

leska註:此書最重要的事是先瞭解自己。若連自己是何種情況下失敗都無法得知,那就算是讀完這20條,還是一樣會犯下『錯誤的歸因』。

 

其次則是找到有足夠睿智且願意點醒自己的人,不管是朋友、知己、父母或是親人。這種提醒的聲音,有時後的確很難聽,但只要是合情合理且沒有進入無義意的謾罵和人身攻擊階段,其實都是有助益的–可以幫助自己反省。

 

再者則是行動力與意志力。以有能力讀完這本書的讀者年紀而言,人格的養成畢竟已經耗費很久的時日了,有些缺點早就有自覺,但卻無法逼迫自己去改善。而沒有興趣與耐性讀完這本書的讀者,又大部分因年輕而不自覺有這種缺失。畢竟人性是複雜的,所以此書在幫助你思考解決方案,而非提供你正確答案。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1. pinbei表示:

    你好:我是桃園縣私立大華中學的輔導老師陳品貝,我以前也看過這篇文章,覺得很棒,自己也留了一份影本,現在因為學校教學需要,想要跟全校師生分享,想要打字存檔卻一直沒機會完成,上網瀏覽一下發現您已經完成此篇文章的電子檔,請問不曉得可不可以跟您要這篇文章的檔案編輯,若您願意真是感激不盡,謝謝。